Google
 首页 
  用户  密码   诗人   朝代   诗词   留言本   注册 
 欢迎光临  
 2025年5月22日,Thu
 你是本站
第 71219542 位
 访客。现在共有 532 在线
 总流量为: 75801831 页

 诗词查询
 朝代
 
 作者
 
 诗词
 

 每日一作者简介
彭晓(?~954)为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炼,与击竹子何五云善。五代后蜀时,明经登第,迁金堂令。据传遇异人得丹诀,修炼于县内飞鹤山,自称"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常以篆符为人治病,号铁扇符。能长啸,为鸾凤声。蜀主孟昶屡召,问以长生久视之道,晓曰:"以仁义治国,名如尧舜,万古不死,长生之道也。"①昶善其言,以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
彭晓倡导性、命双修,在修炼养生、阐发内丹(他称为"金液还丹"、"真一之道")思想方面有引人注目之处。他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年寿无限,提出了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认为生成万物的乾坤之气,有阴有阳,有清有浊。清阳者主生,积之者成神仙;浊阴者主死,积之者成散鬼。而人通过修炼还丹,以天地无涯之元气,续个人有限之形躯,使自身成为纯阳真精之形,就可以与天地同寿,长生不死,即身成仙。他要求修炼志士,"又须彻声色,去嗜欲,弃名利,投灵山,绝常交,结仙友,隐密漕溪,昼夜无怠,方可期望"。②彭晓的修炼成仙思想,顺应了唐末五代道教方术由外丹转向内丹的历史趋势,而又继续坚持被世人怀疑和诘难的长生不死、即身成仙说,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发挥《参同契》原理解说内丹修炼思想,对后世道教有一定影响。
今存其炼丹著作有《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该书分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上中下三卷共九十章而加以注释;《鼎器歌》一篇:复为图八环,以解《参同契》,谓之《明镜图诀》,均收入《正统道藏》。另撰《还丹内象金钥匙火龙水虎论》,《云笈七 》卷七十有节录其《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两部分;皆为研究彭晓内丹修炼思想之重要资料。

 每日一诗词
唐五代.晁采
侬既剪云鬟,
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
绾作同心结。

夜夜不成寐,
拥被啼终夕。
郎不信侬时,
但看枕上迹。

何时得成匹,
离恨不复牵。
金针刺菡萏,
夜夜得见莲。

相逢逐凉候,
黄花忽复香。
颦眉腊月露,
愁杀未成霜。

明窗弄玉指,
指甲如水晶。
剪之特寄郎,
聊当携手行。

寄语闺中娘,
颜色不常好。
含笑对棘实,
欢娱须是枣。

良会终有时,
劝郎莫得怒。
姜蘖畏春蚕,
要绵须辛苦。

醉梦幸逢郎,
无奈乌哑哑。
中山如有酒,
敢借千金价。

信使无虚日,
玉酝寄盈觥。
一年一日雨,
底事太多晴。

绣房拟会郎,
四窗日离离。
手自施屏障,
恐有女伴窥。

相思百馀日,
相见苦无期。
褰裳摘藕花,
要莲敢恨池。

金盆盥素手,
焚香诵普门。
来生何所愿,
与郎为一身。

花池多芳水,
玉杯挹赠郎。
避人藏袖里,
湿却素罗裳。

感郎金针赠,
欲报物俱轻。
一双连素缕,
与郎聊定情。

寒风响枯木,
通夕不得卧。
早起遣问郎,
昨宵何以过。

得郎日嗣音,
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
书来字字苦。

轻巾手自制,
颜色烂含桃。
先怀侬袖里,
然后约郎腰。

侬赠绿丝衣,
郎遗玉钩子。
即欲系侬心,
侬思著郎体。

 友情连接
V & L Canada
Power Javascript

梁甫吟

• 汉无名氏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氏。
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
【注释】
① 又,原作“文”,义难通。《西溪丛话》引《艺文类聚》作“又”,今从之。按“又”、“文”二字行草书极相似,疑抄书人不明,误书“又”为“文”。
②齐晏子:即晏婴,齐国大夫,为国相,以多谋著称,事灵公、庄公、景公三朝。
③关于此诗作者,《艺文类聚》、《乐府诗集》皆题三国蜀诸葛亮作。按谓此诗是诸葛亮作,所据只是《蜀志·诸葛亮传》“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一语,实不足为凭。《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论本诗“不起于亮”,甚辩,今从之。
④ 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流传很久。以往对晏子设计谋杀三位勇士,都是赞许的,但诸葛亮却一反俗解,在填词中提出了新的看法:一方面,对三位勇士的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被杀寄托无限的哀思之情;另一方面,对文才武将全备的齐国,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敌,造成文设阴谋、武遭谗言、国弱士亡的悲剧,表达一种叹惜、愤懑的感情和除谗去谋、实现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这种独到的见解,表现出诸葛亮非凡的才识和敏锐的政治眼光。
【赏析】:
此诗为乐府古辞,属《相和歌·楚调曲》。一作《泰山梁甫吟》。“甫”亦作“父”。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这首古辞从写坟开始,保留了葬歌痕迹,但从内容看,与葬歌毫不相干,而是一首咏史诗,所咏为齐景公用国相晏婴之谋,以二桃杀三土的故事。故朱乾《乐府正义》解释说:“(此诗)哀时也,无罪而杀士,君子伤之,如闻《黄鸟》之哀吟。后以为葬歌。”指出它首先是“哀时”之作,成为“葬歌”是后来的事。据《晏子春秋·谏下篇》记载:春秋时齐国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同事齐景公,各有殊功。一次国相晏婴“过而趋之,三子者不起”,这使晏婴甚为难堪,便在景公面前进谗,说三人“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乃“危国之器”,应该除掉。景公以为然,便由晏婴设计,以二桃赐三人,让他们自己表功争桃。公孙接、田开疆先自报功劳,各取一桃,最后古治子说:“我的功劳比你们都大,桃子该给我吃。”说罢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听了都感到羞愧,认为自己功小争桃,是贪,争得不对又不死,是无勇。于是二人退还桃子,自杀而死。古治子见自己动武争桃而使二人羞愧以死,也自责不仁不义接着自杀。
  历史上臣子因功高震主而被杀的事例极多,而此诗之所以以《梁甫吟》为题,特别选定二桃杀三士之事进行歌咏,是因为这件事太具有戏剧性了,太使人震惊了,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警觉和深思。 诗的前四句,先从位于齐城(今山东淄博)东南荡阴里(一名阴阳里)之三壮士冢写起。“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步出”与“遥望”相呼应,人未到而两眼视野先到,表明了对三坟之专注。“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这是已经来到冢前,看清了三坟相连,形状相似。累累,起伏相连的样子。这三坟相似,也象征着三位勇士之相似,皆勇力超人,皆有功于君,皆使气好胜,皆被谗不悟。接下去六句转而写坟中三人的遭遇。“问是谁家墓”,明知故问,是为了突出所咏对象。答曰:“田疆古冶子”,这是以两人之名代三人之名,其中包括公孙接。“力能排南山,又能绝地纪。”紧承上句,盛赞三人勇力绝伦。排南山,推倒南山(齐城南之牛山)。绝地纪,语出《庄子·说剑篇》:“此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这里指折断地脉。这样的勇士,结局却又如何呢?“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一朝,既言时间之速,也表明此阴谋之轻易得行。“谗言”二字,倾向性极明,既是对三士的同情、惋惜,也是对主谋者的有力谴责。二句写得斩截有力,使入感到毛骨悚然。二桃,比起三个力能推倒南山、折断地纪的勇士来,那真是太渺小了,太微不足道了,然而竟能实现杀掉三士的目的。诗句所构成的这一巨大反差,足以使人惊心动魄!诗至此,似可结又实未结,因为还留下一个疑问,这就是“谁能为此谋”?答曰“国相齐晏子”。结尾再一次用问答句式,波澜突起,把做国相的晏子指名道姓地点出来。二句看似客观叙述,不着议论,不含感情,实则皮里阳秋,有深意在。一问,意在提醒读者注意设此不寻常之谋的人,一答,指名道姓交代出为谋之人。“国相”,字面上是点明其身分,实际上是谴责这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肩负沟通上下、协调文武之责的“国相”,何以不容人至此?这样的行为与“国相”的地位、气度、职责该是多么的不相称!“齐晏子”,是直点其名,意在立此存照,永远展出示众,使人们知道,这个善机变、巧谋画的“名相”,竟干出了这样的事。
  关于此诗作意,一般皆取前引朱乾的说法,但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朝有悍臣武夫,宰相不能制,就应该有晏婴这样的能臣。其实读一读《晏子春秋》原文就十分清楚了,晏婴进谗纯出私怨,谗言中加给三土的罪名皆属无据。晏婴是历史上多谋的“名相”,但人无完人。《晏子春秋》尚如实记载,后人也就不必曲为之说了。
  从诗的主题和语言看,这首古辞当是出于文人之手。在汉乐府诗作中,此诗显得朴拙了一些,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诗从望荡阴里、见三坟写起,转到写坟中人被谗言遭杀害的悲惨事件,再转到揭出设此毒计之人。层层推进,语语相衔。诗中两用问答句式,都处在诗的关键处,既起醒目作用,又使文气免于平实。语言虽质朴而少文彩,但句句简洁,文雅而不艰涩,明白而不浅俗,可见是经过一番锤炼之功的。
 
【评论】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返回
 
 
© Copyright 2001-2025 rdliu.com 诗词意, CANADA.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 Powered By PowerJS Software Ltd, [ 0 s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