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怨.春夜

• 顾春
杨柳风斜,
黄昏人静,
睡稳栖鸦。
短烛烧残,
长更坐尽,
小篆添些。

红楼不闭窗纱,
被一缕、春痕暗遮。
淡淡轻烟,
溶溶院落,
月在梨花。


【注释】
写景小词,贵在心物交融,情景两浃。否则摹绘虽工,终非上乘。这首词题为春夜,且看作者在短短篇幅内如何描绘春夜之景,又如何透过景物以表现人之情思。
  上阕从室外写到室内。首三句写室外之景:时已黄昏,微风轻吹,柳丝斜拂,不要说喧闹的人声已经寂静,连停息在树上的鸦雀,也知时而“睡稳”了三句着眼于空间环境,写足春夜之静。“睡稳栖鸦”一句,从结构按排上又是“暗渡陈仓”之笔,由室外转入室内:栖鸦睡稳,反衬室内之人却夜坐不眠。接下三句“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没有表情的刻划,也没有心曲的抒发,然而通过对女主人公在夜的推移过程中的动作的叙写,见出了她的百无聊赖。综观上阕,以不幸环境之静反衬女主人公心灵之不静,这固是作者措笔高妙之处,然而更是妙的是,后三句如淡云遮月,如轻雾锁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白。
  下阕从室内再写到室外。换头句“红楼”二字,点明词中闺阁女子的身份。通过那扇未闭的窗户,室中人的心灵得以与室外的春景沟通,心与物融成一片。如果说,上阕是以物物境反衬了心境,那么,下阕则让读者由“物理的”窗户窥见人物那“心灵的”窗户。“被一缕、春痕暗遮。”“一缕”妙,那是一种轻轻的、幽幽的东西。“春痕”亦妙,那是一种拂之不去的东西。“一缕春痕”。或许是形容窗外飘拂的柳丝?但我们宁肯相信,它实是隐喻女主人公幽秘的春情。唯其这样理解,上阕女主人公的百无聊赖才有着落。然而“暗”字更妙,这种春情,不必指实为“怀人念归”,它是妙龄女子特有的若隐若现、欲露不露、若自知若不自知的情思。“暗遮”者,似遮似不遮之谓也。外景与内情逐层相渗透、相溶合,酿成末尾三句:“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三句从宋人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名句脱化而来,自不待言;但句中那几个轻倩纤巧的自然意象,一经重新排列组合,似乎产生了双重功能:它既可被视为实景,与上阕景物融为一体,缴足“春夜”题面;又似包含着整体隐喻的意味--景物中传达出来的那一份轻柔,那一份纯净,那一份妙曼,不也与女主人公的素心柔肠有些相似?读者若将全词微吟再三,必能对个中奥妙有所会心。
 
【评论】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