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

唐五代•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本诗又名:《下江陵》。
【简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今贵州省遵义县附近),途中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作。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江陵,美丽的沿途景色,愉快的心情,使全诗显得分外和谐、美妙、轻松!
白帝城,在今重庆奉节东的白帝山上。干元二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的时候遇赦获释,于是回舟东下,经三峡返江陵。这首诗就是作于遇赦东归途中,表现了兴奋轻松并且归心似箭的情感意绪。
  从这首诗的艺术结构看,正如王琦所说“未必不少加惨淡经营”,但从情感表达特点看,则无疑可以视为王安石称李白诗“词语迅快”的最突出代表。诗写三峡行舟的经历,全然是一种近乎奇幻的飞驰前进的速度感。前两句由“朝辞白帝”的起点到“千里江陵”的终点,已概括了整个行程,且以“白帝”与“江陵”、“千里”与“一日”的时空对照,表明其间的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后两句则进而动态地表现具体行程中的速度感受,本来,三峡沿途,风光无限,诗人却仅仅得到两岸山中猿声不绝于耳的听觉感受,沿江景物一闪而过,难以留下视觉形象,可见行舟之快,无数猿啼连成一片、恍若一声,尤感其速,而在这一声连续不绝的猿啼声的短暂时间中竟然完成“已过万重山”的大幅度位移,则其速度之快更是可想而知了。这种以听觉为中心的速度把握方式,具有主观想象的奇幻色彩,而表现于想象之中的意象本身即具有美的质素,因此,李白这首诗不仅是舟行经历的纪实,而且表达了对轻快速度的感受与愉悦,更显示了人类对“快”的感受的普遍的心理追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快”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与愉悦,这是“快”与“乐”紧密相联的基础,也是李白此诗之所以达到“惊风雨而泣鬼神”的艺术效果的最根本原因。
 
【评论】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