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简析】: 诗人的思绪与景物高度融合,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以及飘泊中的孤独之感。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西北,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旧有敬亭,是南朝诗人谢朓经常游玩吟诗之处,所以被后人称为敬亭山。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独坐敬亭山时所见景象以及心中的独特感受。 开篇两句,写所见众多鸟儿飞向远空,随着时间的推移,渐飞渐远,终于不见踪影,而一朵孤云随风飘荡,虽然慢慢悠悠,但最后还是从视线中消失了。“众鸟”与“孤云”看似与山无关,但鸟归山、云出岫,又都无不与山密切相关联。而在以鸟、云间接写山的同时,着重表明鸟飞尽、云无踪,试想,连鸟都飞尽了,最后一朵孤云也飘逝了,只剩下什么呢?只有诗人自己,似乎世上的一切都被隔绝了,万籁俱寂,万物全无,这就使“独坐”的“独”的感受极度突显出来。然而,在这极度孤独的感受之后,突然接以“相看两不厌”,以“两”打破“独”,形成意绪的阻隔和逻辑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再隆重推出“敬亭山”,而且是“只有”,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诗人并非真的孤独,而是有敬亭山相陪相伴,且“两不厌”,互相之间产生深厚的感情,这就不仅突出敬亭山的地位,而且将敬亭山拟人化了,在诗人的审美创造中,敬亭山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诗人的亲密伙伴和朋友。而“只有”二字更是耐人寻味,表明在诗人的亲密关系中,敬亭山是唯一的,这实际上表达了对世俗的强烈抨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这首诗可以说正是对这种内心激愤的一种强烈而独特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