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萝

唐五代•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注释】
崦:指日没的地方。崦嵫,见《山海经》:“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处。”
访孤僧:指拜访高僧。
初夜:初更。
磬:打击乐器名。
一枝藤:一根藤手杖。
“世界”句:《法华经》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中。”
人何在:不知人在何处。
 
【评析】
诗是写寻访孤僧顿悟禅理之事。首联点出造访的时间;颔联写寻访孤僧的过程;颈联写黄昏时才寻到;尾联是抒发感慨。访的是孤僧,因而以“独敲”、“一枝”、“人何在”等点出“孤”僧悠然出世的情态。并引用佛家典据,抒发诗人意欲摆脱俗世尘网,追求清寂澄沏境界的心态。

诗人领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尘”(《法华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
 
【白话译文】
残阳缓缓向西边沉下,去山间茅屋拜访一位高僧。落叶萧萧,不知人在何处;寒云漠漠,山径曲折盘升。暮色已浓,是谁独自把晚磬敲响?藤杖闲倚,半山腰示现了老僧的身影。整个世界只不过微尘一粒,万事皆空,我又何必执着于人生爱憎!
 
【评论】
ian12338 (9/10/2009 8:03:24 AM, IP:60.x.x.22)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意官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情意是很密切的。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显然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倪其心)
ian12338 (9/10/2009 8:02:10 AM, IP:60.x.x.22)
听说故乡旧友众多,不知你罢官归去将要如何?---听说故乡旧友众多,你现在罢官后,他们是否还会认你这个朋友啊!
ian12338 (9/10/2009 8:00:40 AM, IP:60.x.x.22)
这里“郑国游人”当指送陈章甫,指其河南隐居地嵩山。 而“洛阳行人”当指李颀,现为官河南洛阳。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