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
2025年4月4日,Fri |
你是本站 第 69547165 位 访客。现在共有 223 在线 |
总流量为: 74030740 页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南宋末年,元兵南侵,他在家乡招募义军勤王,英勇奋发,抗战到底。被俘后,不屈而死,大义凛然。其词今传《文山乐府》。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宋.胡仲弓 |
|
|
|
绿绕西畴小作劳, 溪村寒入旧绨袍。 五穷政坐没梁斗, 百舌不如无口匏。 获稻条桑豳雅颂, 纫兰餐菊楚离骚。 客来更话唐虞上, 盍且卑之毋甚高。
|
|
|
|
|
|
|
|
|
双调.折桂令.中秋 |
元 张养浩 |
|
一轮飞镜谁磨? 照彻乾坤, 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 洗秋空银汉无波, 比常夜清光更多, 尽无碍桂影婆婆娑。 老子高歌, 为问嫦娥, 良夜恹恹, 不醉如何? |
|
|
|
| 【评析】 | 这首散曲抒发的是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月光的澄彻,通过对澄彻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异常宁静的境界氛围。
“一轮……山河”起首一句,排空而入,造语奇崛。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满明净,给人一种新奇之感。以“飞镜”作比,使人产生一种不知是从何处突然飞来挂到天上的联想。而“谁磨”一问,更造成一种月光明亮无比的情势。正因月光亮得出奇,才引起作者发此惊问。下面两句,转入对月光的具体描写,但作者没有进行正面描绘,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月光的明亮。天地人间,山川原野,都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彻”、“透”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的程度。“玉露……无波”两句,又从另一侧面来写,只是它比前两句写得更加空灵。作者从玉露着眼,写玉露将秋空洗得“银汉无波”。那莹洁如玉的秋露,正是皓月映照下的特有产物。“比常夜……婆娑”,秋光如洗,月色较往常更为明净。纵使如此,也并没有妨碍月中桂树展现其优美洒落的身影。这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同时又从明月本身来进行描写。前人曾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的诗句,这里却一反其意,用“桂影婆娑”的清晰影像来反衬月光的澄彻。通过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复渲染,烘托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作者不禁情从中来,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
这首曲子把主要笔墨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成了常规,写不好,往往会落俗套。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曲成功的奥妙也就在这里。
|
|
【评论】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