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
2024年11月23日,Sat |
你是本站 第 65775388 位 访客。现在共有 3373 在线 |
总流量为: 70188572 页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张均,说长子。开元中历官大理卿。受禄山伪命为中书令。肃宗立,免死,长流合浦。集二十卷,今存诗七首。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唐五代.杜甫 |
|
|
|
路出双林外, 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 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 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 忍对百花丛。
|
|
|
|
|
|
|
|
|
咏谈容娘 |
唐五代 常非月 |
|
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 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 歌要齐声和,情教细语传。 不知心大小,容得许多怜。 |
|
|
|
| 【评析】 | 《踏摇娘》是起源于南北朝时代的一种歌舞性戏剧表演,盛行于唐代,俗又讹称为「谈容娘」。 崔令钦《教坊记》载之甚详:「北齐有人姓苏,鼻包鼻,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辄殴其妻,妻含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表演这故事),丈夫著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 『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以称其冤,故言『苦』。及其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今则妇人为之,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调弄又加典库(当铺),全失其旨。或呼为『谈容娘』,又非。」常非月生平不详,只知道他作过西河尉,《全唐诗》存诗一首。 但就是他仅有的这篇作品,却以别具一格的取材和细致入微的刻划,成为惹人注目的一首唐诗。 《踏摇娘》这种歌舞剧有两个角色,而主角则是一位能歌善舞,却遇人不淑的女性。 她的丈夫是个容貌丑陋、脾气火暴的酒鬼,自己官运不通,老拿老婆出气。 可知剧中女角好比「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很容易博得观众的同情「举手整花钿,翻身舞锦筵。」 诗一开始就描绘了剧中人美丽堪怜的形象。 锦筵是舞台陈设,而一举手、一翻身两个动作,则暗示了这位女角色艺双绝,惹人怜爱。 「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 这两句展示了看场热闹拥挤的情形。 这是一场露天表演,「 行处」「看场」,即「剧团」扯开的场子。 在最外围,拴着一圈儿马,想必是「剧团」的牲口,或者也有观众托管的马匹。 而内圈则由观众密密匝匝地围成,「压」一作「簇」,形容人数众多,实在热闹。 通过这样的阵容和场面,可以想见那表演一定十分精彩。 「歌索齐声和,情教细语传。」这两句诗笔一转,承一、二句继续写。 如果说第一、二句写的是演员的做功,这两句则侧重于说唱功夫。 歌舞剧唱做兼重,有声还须有色。 而《踏摇娘》唱法特点是主角每唱完一段,后台便要齐声帮腔赞和,每当踏摇和来(『和来』二字当系泛声无实义),踏摇娘苦和来」的合唱一起,观众的情绪便被调动起来,满堂喝采。 这就是「歌索齐声和。」但细微的表情,还得靠女主角用道白传出,此时全场哑静,洗耳静听。 这就是「情教细语传」了。 这细语所传之情不是别的,就是红颜薄命,惨遭摧残的苦情。 在中国文化史上,苦戏较之悲剧或喜剧,更能博得中国市井小民的同情之泪。 所以诗人最后借梁陈诗人之句慨叹道:「不知心大小,容得几多怜?」「大小」是个疑问词,即「有多大」的意思(同类词有「早晚」—— 「多久」, 「多少」、「近远」等)。 二句概括了《踏摇娘》(即谈容娘)这一苦剧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一个成功之处,即它不止着眼于描写表演本身,而适当地涉及了剧场的环境氛围的描写。 这不仅给戏剧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就诗论诗,也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 此外,写表演的诗句,被分割于首联与颈联,且各有侧重。 这样写,时空处理极为灵活,增大了诗的容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
【评论】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