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
2024年11月21日,Thu |
你是本站 第 65659418 位 访客。现在共有 3604 在线 |
总流量为: 70043470 页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唐五代.元稹 |
|
|
|
王爵无细大, 得请即为恩。 君求户曹掾, 贵以禄奉亲。 闻君得所请, 感我欲沾巾。 今人重轩冕, 所重华与纷。 矜夸仕台阁, 奔走无朝昏。 君衣不盈箧, 君食不满囷。 君言养既薄, 何以荣我门。 披诚再三请, 天子怜俭贫。 词曹直文苑, 捧诏荣且忻。 归来高堂上, 兄弟罗酒尊。 各称千万寿, 共饮三四巡。 我实知君者, 千里能具陈。 感君求禄意, 求禄殊众人。 上以奉颜色, 馀以及亲宾。 弃名不弃实, 谋养不谋身。 可怜白华士, 永愿凌青云。
|
|
|
|
|
|
|
|
|
偈一 |
唐五代 神秀 |
|
|
|
【注释】
据说当时神秀的“偈”,败在六祖之下,六祖的“偈”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 【评析】 | 神秀在弘忍门下,颇受器重,也受到其他和尚的崇敬。所以,弘忍为挑选接班人,要求门人作偈时,众僧都希望他能呈偈承传衣钵。但此偈却被弘忍认为未能见性,只到门外。因为,神秀在偈中说,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后二句讲怎样修行见性。“尘埃”比喻妄念,只有时时息灭妄念,才能保持自性的清静,就像拂去镜子上的尘埃,使其保持明亮一样。从禅宗的根本精神来看,神秀的偈语句句有相。“时时勤拂拭”是一种看心的方法,看心便意味着心有所执;“莫使有尘埃”是一种看净的方法,看净便意味着执着于净相。其实,自性在佛不多,在众生不少,本来平等具足,不因为修行而得,也不因为不修而失。自性本来清净,不因为修行而有所增加,正如镜之性本明,不因为有了尘埃就失了明性,也不因为没有尘埃而增了明性。只不过有了尘埃就看不见明性,有了妄念就看不见自性而已。倘若起心去息灭妄念,这本身就是一种妄念。所以学佛的人不要起学佛之心,只要不追求、不执着就行。不追求,心就不生;不执着,心就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真心,就是见性。(参看李醒华《禅心指月》)
虽然弘忍认为神秀此偈未能见性,但推重渐修的功夫,认为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提倡由勤息烦恼而达到妄尽入觉,也能成佛作祖,却仍有一定的意义。神秀的修持方法也得到弘忍的推重,并为许多习禅者所信奉,因而开北宗一派,并不是偶然的。
|
|
【评论】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