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光临
|
|
| 2025年10月26日,Sun |
你是本站 第 75948434 位 访客。现在共有 1152 在线 |
| 总流量为: 81776909 页 |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先世本居安徽歙县,姓宏。唐代因避唐敬宗讳改姓为洪。清初,洪亮吉的祖父洪寀赘于常州赵家,遂迁居常州。 洪亮吉六岁丧父,家贫无所依,随母亲蒋氏寄居在外祖家中,白天在外祖家塾中读书,晚上由母亲督促功课,直到深夜,风雪严寒,也不间断。年龄稍大,他常常陡步数十里,负笈从师;没有书本,就带着干粮到藏书之家抄写。由于他从小就力学不辍,少年时代就工文辞,和黄景仁以诗歌唱和。他和黄景仁在安徽学政朱筠处作幕兵时,常跟朱筠游览名胜,各为诗歌,人们评价说,黄诗似李白,洪诗学杜甫,因此时称“洪黄”。洪亮吉和同乡孙星衍的交谊也很深,常在一起切切磋琢磨,探讨学问。后来他们同在陕西巡抚毕秋帆幕中,毕秋帆有许多著作是他们协助完成的,当时,又称他们为“孙洪”。 虽然洪亮吉博学多才,诗文有奇气,但科场并不得意,遭遇也不顺利。年青时多次考试未中,长期以教书和当幕兵为生。直到四十五岁,才考中进士做了官。又因他为人清正率直、好善疾恶,每有所见,常言人所不敢言,为达官贵人所忌,不仅经常遭到挫折,而且撤职罢官,差点送掉性命。他在任石经馆收掌和详复官时,发现《十三经》有许多伪讹之处,建议要一一更正。结果是:“未能从也”。在贵州任学政时,发觉陈灏所注《札记》“舛漏,不足阐发经义”,建议用郑玄的注释。结果又“格于部议不行”。嘉庆三年正月大考,洪亮吉在《征邪教疏》中,列举内外弊政,情词剀切,本拟列为二等前列,但因说了真话,被压置三等二名。 以上这些还只是小受挫折,他在嘉庆四年又一次“言人所不敢言”,就遭致大难临头。这年,他任实录馆篡修官,因与同官意见不合,打算辞职。临行之前,他写信给予成亲王、大学士朱珪、兵部尚书刘权之,请他们转奏嘉庆。他在信中,列举某封疆大臣误国害民;某使臣贪污勒索;某官自称正士,托迹权门;某官位列清班,乞怜贵要的事实,指斥了内外大臣四十多人,并对嘉庆皇帝也有“视朝稍晏,小人荧惑”等指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嘉庆皇帝大为震怒,把洪亮吉交军机大臣和刑部会审。这些王公大臣当然还会放过这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戆大,“拟以大不敬律,斩立决。”嘉庆皇帝改为革职充军的处分。于是这位敢于讲真话的年过半百的老人“万里独踏天山雪”到新疆伊犁度过了一百天“无诗无酒”的流放生活(因嘉庆有旨,在流放期间不准饮酒赋诗)。 洪亮吉在官场上未尝尽其才,但在学术上是尽其力,并且是获得丰收的。他平生所作诗文多至五千首,其他经史注疏,说文地理之作,亦不下三十多种。有人说他“美才实学,著撰等身”,这话并不夸张。 在诗歌方面,洪亮吉十三岁就开始学诗,二十岁和同乡诸名士共结诗社,二十一岁时所赋《中秋·减字木兰花》词十首,同辈传抄殆遍。以后,他除了在谪戍新疆的一百天不准做诗之外,每年得诗多则几百篇,少也有几十篇。他作诗能“独辟一径”,能关心当时社会现实。例如《悯旱》诗“百车汲井华,绠断水亦竭,辛苦野人言,残冬已无食”,富有人道主义精神。蒋士铨曾有赠诗说:“铁崖乐府容斋笔,万口争传洪亮吉。……新诗光怪森寒芒,万钧入手能挽强,月斧云斤镂肝肾,出入韩杜争轩昂。”他的《北江诗话》对诗歌评论和创作理论方面亦有些独到的见解。比如他对时称“江左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就评论说:“诗固忌拙,然亦不可太巧。近日袁大令枚《随园诗集》颇犯此病。”对袁枚诗常失之轻佻是一针见血的批评。 在骈体文方面,洪亮吉是卓然名家,于绮藻丰缛之中,存宕逸清健之致,每出一篇,世争传之。有些散文随笔更为清新。例如《更生斋集》是他晚年作品,其中《遗事》各篇,能以简短之文字,勾画各人之个性,文章勃勃有生气,而人物活现于纸上。 洪亮吉对经学、史学、音韵学方面也深有研究。他的〈晓读书斋杂录〉是读书札记,中多考据。《传经表》是表列各经传授的源流,不可考源流的则列入《通经表》。《六书转注录》是钞录古书中关于转注之文,虽然是钞录,但却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初步手续。洪亮吉认为“求汉魏之训诂而不先求其声音,是舍本而逐末。”于是作《汉魏音》加以考证和论述。尽管有人说:洪亮吉对经学、小学虽深有研究,然发明不多。但是他扎扎实实地下了一番功夫,有些著作对后学者很有帮助。 洪亮吉造诣最深、贡献最大的,是他对古地理的研究。他觉得杜元凯的《春秋左氏传》“训诂地理,多所疏舛”,就撰写《春秋左氏诂》以纠正之。陈寿编的《三国志》有记传而无志,洪亮吉认为地理志最不可缺,就撰写了《三国疆域志》,后来又作了《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他根据史籍,旁搜杂录,间采方书,对于山川邑里,台殿园林等等,都条分缕析,收入书内。这三本书,成于乾隆四十五年到五十一年,到嘉庆三年才全部刊刻完成,对于原来的伪误差错,作了许多订正。他的另一部重要的舆地学著作是《贵州水道考》。这是他在任贵州学政时,经过实地考察后写的。他有这本书的《自序》中说: “夫贵州诸巨川,其旁皆高山峻岭,非若东南之水,可随时易其故道者也。余以壬子冬,奉命视学此方,轺车所至,类皆沿流溯源,证以昔闻,加以目验,既不信今,亦不泥古,两年于兹,撰成《贵州水道考》三卷。……以由湖南入江者为卷首;由四川入江者次之;由广西至广东入海者又次之。各冠以表,……庶后为方志者有所考镜云。” 正因为洪亮吉采取了证以昔闻,加以目验,既不信今,又不泥古”的科学态度和正确方法,这部书中作了许多考证,至今仍是古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文献。 此外,洪亮吉还修撰了《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五十卷以及淳化、长武、澄城、泾县、固始、登封等县县志、宁国府志。在编写这些地方志时他都博考分疏、精到翔实,“凡志方隅,必推今昔,稽乎古图,准以今尺”。其中,以《泾县志》、《淳化县志》和《长武县志》最著名。 洪亮吉还是早期的人口论学者。他著有《意言》一卷,共二十篇,在其中的《治平》、《生计》诸篇中,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他的人口论思想。尽管他提出这一思想的前提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封建统治,但由于他出身于贫寒家庭,长期以教书为生,对当时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比较了解,对劳动人民的生计艰难有一定体会,抱一定的同情态度,因此他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就根据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指出人口增长过快与粮食产量啬存在着矛盾的问题,并从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条件出发,主张开荒移民,反对封山禁林;主张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整饬吏治,反对巧取豪夺;主张临灾赈济,反对罔顾民命,希望能在相对安定的情况下,工农商各安所业,使人民能休养生息。从这一意义上说,是值得予以肯定的,洪亮吉不失为一位在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中比较接近与同情人民的颇有见地的开明人物。
洪亮吉的为人也经常为人们所钦敬和推崇。 他坦率、爽直。赵怀玉说他“明好恶,别是非,无所回护,议论激烈,慷爽有直者之风。”恽敬描绘他的性格说“性超迈,歌呼饮酒怡怡然……而论当世大事,则目直视,颈皆发赤,以气加人,人不能堪。”据说还发生过与人争论学术问题竟然与人绝交的事情。洪亮吉对自己的缺点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曾对赵怀玉说:“人孰无病,但自有其真耳!君若后吾死,铭誺当不出君手,幸无失吾真。” 他的坦率程度令人钦佩,而他的豁达乐观则更令人惊叹!谢阶树撰的《洪稚存先生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当他因上书获罪,军机和刑部拟“以大不敬律,斩立决”,入奏嘉庆,嘉庆旨意尚未下达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洪亮吉难逃一刀之苦。“内阁中书赵怀玉,先生同里友也,诀之以酒。怀玉一滴不能下咽;而先生大嚼。以为先生之未知也。目之欲语而止者再。先生察其色异,卒问曰:‘君似有所言,何嗫嚅也?’怀玉未有以应,已而哽咽出声曰:‘有旨……’先生遽曰:‘有旨斩立决耳,吾乃今日知死耶!君少安颜色,不乱饮啖如平常。’”真可说是闻死无惧色了。 洪亮吉还十分重于友情,他和黄景仁生死不渝千里奔丧的高义之风在地方志和传记文学中都传为美谈。他们从在江阴定交后,一起在龙城书院学习,邵齐焘老师誉他们为“二俊”。后来,他们一起在朱筠处当幕宾。朱筠写信给人说:“甫到江南,即得洪黄二生,其才如龙泉、太阿,皆万人敌。”在这段时间里,黄景仁白天阅卷,晚上吟诗到深夜。洪亮吉是他第一个热情的读者。洪亮吉在《仲则行状》中说:“每得一篇,辄就榻呼亮吉起夸视之。以是亮吉亦一日数起或达晓不寐,而君不倦。”后来他们虽然分手了,但诗歌酬赠,书信往返,络绎不绝,他们的心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黄景仁的《稚存从新安归,而余方自武陵来新安,作此寄之》中说: 君下严陵滩,我上富春郭。日日看山不见君,咫尺烟波已成错。卸装孤馆开君书,知君才去三日余。君行尽是我行处,一路见我题诗无?吴山越水两迎送,今夜追君惟有梦。 当黄景仁在安邑病危,暝而复醒时,给洪亮吉写了最后一封信,托以身后之事。洪亮吉闻讯借马四昼夜疾驰七百里,从西安赶到安邑,替诗人办理丧事,伴其柩而归,撰挽联说: 噩耗到三更,老母寡妻惟我托; 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伴君归。 在运灵途中,洪亮吉还给十分赏识黄景仁的陕西巡抚毕秋帆寄了一封信,叙述诗人身后种种: 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筐。抚其吟案,则阿■之遗笺尚存;披其穗帷,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铅狼籍,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能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焉。…… 真是字字血,声声泪。他们这种友谊,应该说是崇高的、可贵的。 为什么洪亮吉一生学习内容如此广博,研究探讨如此之精深,所得成果如此之丰硕,在他们晚年写的《戒子书》中作过这样的叙述:“余早承先训,门有素风,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今虽闻鸡而起,尚拟著书;秉烛以游,仍书细字。……官不达而齿胄以之为师,禄不加而问字丰其所贽,诗文至五千首,撰述至三十种,门生义故百人,著录弟子三百,穷老尽气,韬精敛魂,终此天年,……”这种淬厉奋发、忍饥苦读的毅力,这种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格,以及这种鞠躬尽瘁、忠于事业的精神,大概是洪亮吉成功的因素吧! 嘉庆十四年(1809)洪亮吉因病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
|
|
|
| 每日一诗词 |
|
|
|
|
|
|
宋.胡仲弓 |
|
|
|
千古风流说寿阳, 梅花飘落粉犹香。 寄言长信宫中女, 莫学当时亡国妆。
|
|
|
|
|
|
|
|
|
|
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
| 唐五代 白居易 |
|
不动者厚地,不息者高天。 无穷者日月,长在者山川。 松柏与龟鹤,其寿皆千年。 嗟嗟群物中,而人独不然。 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 形质及寿命,危脆若浮烟。 尧舜与周孔,古来称圣贤。 借问今何在,一去亦不还。 我无不死药,万万随化迁。 所未定知者,修短迟速间。 幸及身健日,当歌一尊前。 何必待人劝,持此自为欢。翳翳逾月阴,沉沉连日雨。 开帘望天色,黄云暗如土。 行潦毁我墉,疾风坏我宇。 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场圃。 村深绝宾客,窗晦无俦侣。 尽日不下床,跳蛙时入户。 出门无所往,入室还独处。 不以酒自娱,块然与谁语。朝饮一杯酒,冥心合元化。 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闲卧。 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 欣然有所遇,夜深犹独坐。 又得琴上趣,安弦有馀暇。 复多诗中狂,下笔不能罢。 唯兹三四事,持用度昼夜。 所以阴雨中,经旬不出舍。 始悟独往人,心安时亦过。东家采桑妇,雨来苦愁悲。 蔟蚕北堂前,雨冷不成丝。 西家荷锄叟,雨来亦怨咨。 种豆南山下,雨多落为萁。 而我独何幸,酝酒本无期。 及此多雨日,正遇新熟时。 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持玩已可悦,欢尝有馀滋。 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 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 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 是时连夕雨,酩酊无所知。 人心苦颠倒,反为忧者嗤。朝亦独醉歌,暮亦独醉睡。 未尽一壶酒,已成三独醉。 勿嫌饮太少,且喜欢易致。 一杯复两杯,多不过三四。 便得心中适,尽忘身外事。 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 一饮一石者,徒以多为贵。 及其酩酊时,与我亦无异。 笑谢多饮者,酒钱徒自费。天秋无片云,地静无纤尘。 团团新晴月,林外生白轮。 忆昨阴霖天,连连三四旬。 赖逢家酝熟,不觉过朝昏。 私言雨霁后,可以罢馀尊。 及对新月色,不醉亦愁人。 床头残酒榼,欲尽味弥淳。 携置南檐下,举酌自殷勤。 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 乃知阴与晴,安可无此君。 我有乐府诗,成来人未闻。 今宵醉有兴,狂咏惊四邻。 独赏犹复尔,何况有交亲。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临觞忽不饮,忆我平生欢。 我有同心人,邈邈崔与钱。 我有忘形友,迢迢李与元。 或飞青云上,或落江湖间。 与我不相见,于今四五年。 我无缩地术,君非驭风仙。 安得明月下,四人来晤言。 良夜信难得,佳期杳无缘。 明月又不驻,渐下西南天。 岂无他时会,惜此清景前。家酝饮已尽,村中无酒酤。 坐愁今夜醒,其奈秋怀何。 有客忽叩门,言语一何佳。 云是南村叟,挈榼来相过。 且喜尊不燥,安问少与多。 重阳虽已过,篱菊有残花。 欢来苦昼短,不觉夕阳斜。 老人勿遽起,且待新月华。 客去有馀趣,竟夕独酣歌。原生衣百结,颜子食一箪。 欢然乐其志,有以忘饥寒。 今我何人哉,德不及先贤。 衣食幸相属,胡为不自安。 况兹清渭曲,居处安且闲。 榆柳百馀树,茅茨十数间。 寒负檐下日,热濯涧底泉。 日出犹未起,日入已复眠。 西风满村巷,清凉八月天。 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 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 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即此自可乐,庶几颜与原。湛湛尊中酒,有功不自伐。 不伐人不知,我今代其说。 良将临大敌,前驱千万卒。 一箪投河饮,赴死心如一。 壮士磨匕首,勇愤气蓬勃。 一酣忘报雠,四体如无骨。 东海杀孝妇,天旱逾年月。 一酌酹其魂,通宵雨不歇。 咸阳秦狱气,冤痛结为物。 千岁不肯散,一沃亦销失。 况兹儿女恨,及彼幽忧疾。 快饮无不消,如霜得春日。 方知麹糵灵,万物无与匹。烟霞隔悬圃,风波限瀛洲。 我岂不欲往,大海路阻修。 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 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 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 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 念此忽内热,坐看成白头。 举杯还独饮,顾影自献酬。 心与口相约,未醉勿言休。 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不。 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 月明愁杀人,黄蒿风飕飕。 死者若有知,悔不秉烛游。吾闻浔阳郡,昔有陶征君。 爱酒不爱名,忧醒不忧贫。 尝为彭泽令,在官才八旬。 愀然忽不乐,挂印著公门。 口吟归去来,头戴漉酒巾。 人吏留不得,直入故山云。 归来五柳下,还以酒养真。 人间荣与利,摆落如泥尘。 先生去已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 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有一燕赵士,言貌甚奇瑰。 日日酒家去,脱衣典数杯。 问君何落拓,云仆生草莱。 地寒命且薄,徒抱王佐才。 岂无济时策,君门乏良媒。 三献寝不报,迟迟空手回。 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 贵贱交道绝,朱门叩不开。 及归种禾黍,三岁旱为灾。 入山烧黄白,一旦化为灰。 蹉跎五十馀,生世苦不谐。 处处去不得,却归酒中来。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 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 答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 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 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 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 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 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 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 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 布裙行赁舂,裋褐坐佣书。 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馀。 贵贱与贫富,高下虽有殊。 忧乐与利害,彼此不相逾。 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 但未知生死,胜负两何如。 迟疑未知间,且以酒为娱。济水澄而洁,河水浑而黄。 交流列四渎,清浊不相伤。 太公战牧野,伯夷饿首阳。 同时号贤圣,进退不相妨。 谓天不爱民,胡为生稻粱。 谓天果爱民,胡为生豺狼。 谓神福善人,孔圣竟栖遑。 谓神祸淫人,暴秦终霸王。 颜回与黄宪,何辜早夭亡。 蝮蛇与鸩鸟,何得寿延长。 物理不可测,神道亦难量。 举头仰问天,天色但苍苍。 唯当多种黍,日醉手中觞。 |
|
|
|
|
| |
| 【评论】 | | 加入你的评论,请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 按这里去注册一个新帐号。 |
|
返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