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
|
2025年3月21日,Fri |
你是本站 第 69164862 位 访客。现在共有 209 在线 |
总流量为: 73610401 页 |
|
|
每日一作者简介 |
|
|
|
|
|
|
杜光庭 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字圣宾(又作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少习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860一874年)年间应九经(儒家的九种经典)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于是入天台山学道。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见唐祚衰微,便留蜀不返。王建建立前蜀,任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王衍继位后,亲在苑中受道箓,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相传85岁时逝世。杜光庭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作了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有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概括意旨,分为“五道”、“五宗”,对“重玄之道”尤其推重。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认为老子的思想主旨,,“非谓绝仁、义、圣、智,在乎抑浇诈聪明,将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素抱朴,泯和于太和,体道复元,自臻于忠孝”,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道。他推崇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经》,发挥其玄旨,撰成《道德真经广圣义》五十卷,“内则修身”,“外以理国”,囊括无遗。又主张“仙道非一”,不拘一途,有利于道教的传播和发展。其著作还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二十余种。
|
|
|
|
|
|
|
作 者 介 绍 |
|
赵葵(1186~1266),字南仲,号信庵,一号庸斋,衡山(今属湖南)人。父方为京湖制置使,葵少年即随父军中。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以战功知枣阳军。十五年,通判庐州。理宗宝庆三年(1227)为将作监丞。绍定元年(1228)出知滁州。六年,授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端平元年(1234)为京河制置使,知应天府、南京留守兼淮东制置使。嘉熙元年(1237)知扬州。淳祐二年(1242)知潭州、湖南安抚使。改福州。七年,除枢密使兼参知政事,督事江淮京西湖北军马。寻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宝祐二年(1254)为广西宣抚使。开庆元年(1259)判庆元府、沿海制置使。景定元年(1260)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度宗咸淳二年卒,年81。工诗文,有集,已佚。《宋史》卷四一七有传。
|
|
|
|